大运河之歌
人类遇水而聚居,历史拾江而疾行,文化入河而积淀。曾经孕育了苏美尔文明和古***文明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的两河流域,孕育了印度文明的印度河流域,孕育了中华文明的黄河流域,孕育过我国近现**明的长江流域,都在呼唤人们:不要忘却京杭大运河。
算是个正经纪录片,好评!有内容,还算有体系,讲起来逻辑清晰,全面性也不错。不少解说者都是行业里的专家,说得清楚讲得真实。旁白文笔不错。 每次看大运河都觉着隋朝真是牛,宁可把自己拖垮也要修**大计的河,只是苦了自己。有些工程就是咬牙干,坚持就是胜利,坚持就能造福万代。
讲大运河的纪录片以前拍过不少,这部最新版拍得很详尽,算是把各地运河兴修的时间脉络基本厘清了。结合考古遗迹和史料文献,从运河水利史去解读历朝文明史,设定挺好,但也较难挖掘。
按历史时间线,磅薄而详尽的讲述了大运河的一生。从远古大禹治水到隋炀帝和武周以洛阳为驾、大运河为缰的《整理河山》,到依托运河延续长安**盛世的《盛世气象》,到北宋使开封成为近代意义大城市的《运河中心**》,再到南宋临安和元北京的《奔流南北》,和明清两朝大运河沿岸经济蓬勃发展的《融通天下》,方知“一条大运河,半部中国史”的口号不仅没有夸大,反而有不够之嫌。而其中涌现出来的运河英雄人物更是值得大书一笔:主持隋运河的宇文恺(也是洛阳城的建设主导者)、创下“转运法”解决从洛阳到长安运输(也是宋朝的主要机制)的唐相裴耀卿、创造性的开创通惠河的郭守敬(元)、创下大运河最高科技含量的南旺水利枢纽的宋礼和白英(明)、系统性解决黄淮和运河的综合性水利枢纽的潘季驯(明)——是他们接力棒式的推动了大运河链接5大水系
以京杭大运河为主题,讲述了各个**中大运河的变化,印象最深的是分阶段搬运漕粮(转般运输)还有史书上只留下了一句话的那个官员。里面介绍的那个船文化博物馆我很感兴趣,但是看了一下可参观时间,只在工作日,可惜了,希望能在周末也开放。
前面都还不错,最后一集扣一分,为什么总喜欢以情感来论述创新以及怎么才能生生不息?你说创新你就能创新了?无奈。
潘季驯“筑堤束水,治河要册”,放到现在都是大国工程。壮于斯,老于斯,朝于斯,暮于斯。新中国成立后****曾大力治水。河水治而农业兴,农业兴而民生旺。
洛阳移都就食,高宗七次到洛阳,在位34年在洛阳长达11年。武则天改东都为神都,摆脱旧束缚,成为**政治中心。武则天在位22年,只有两年不在洛阳。唐中宗返回长安,开元二十一年关中大雨,庄稼**严重,**谷价大涨,玄宗不得不率百官逐食洛阳。 宋礼督工会通河,出现问题济宁以北河道浅涩,济宁以南水量充沛。主要原因是选择的分水点不合理。南旺镇,济宁西北,整个运河的最**。在河道绵延上百公里的区域内高低十余米的落差靠肉眼无法辨识。济宁在半山腰,水往南流容易,但往北流需要越过南旺最**很难。大汶河是会通河北段最重要的水源,当地老人白英建议宋礼引汶水至南旺分流南北。南旺以北严重缺水,以南相对充足,需要让水更多向北流,70%向北流,30%向南流。会通河成功通航,从南方向北京的漕运重启。
这些人工水道,既是连接在大地上的空间之河,也是穿越古今的时间之河。煌煌**的大运河流到今天,早已不是一条具体的河流,而是自然自觉的精神向往,朴实厚重的情感归宿,和因势利导的智慧传承
这个纪录片好看!把大运河的历史脉络讲的很详细很清晰,看了涨好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