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白祭又名Sacrifice of Blank
本片纪录了被大众遗忘的作曲家汪立三的人物故事,汪立三在老年因阿尔兹海默症而失忆。除了音乐,诸事成谜。从美归来的音**士张奕明沿着他的足迹北上,开启了回溯时空的旅程……
“汪立三在这儿的话,他会说,降B调。”
「传神影像」作为电视台出身的导演,片子雏形上仍是以普通的口述类人物传记片来处理的,同完全**的《黑衣人》和《痴》个人化的艺术形式而言,此片在这点上并不突出,甚至在项目无资金的条件下制作出来的影像也稍显粗糙,但后期转向**制作扔给这部片带来了很好的诠释。 此片在前期摄影机很笨拙地没有好好捕捉汪先生个人,因此最后成片上对准其人的影像占比上很少,因此,观众也只能通过旁人对其的回忆、描述来建构其个人;尽管得到了一批其个人的日记及作品,但这些素材通过剪接、不同地强调,也无能构成一个本真的个体。这些碎片,只能折射,视线总会发生偏移。如果要直击自我,是否考虑到将摄影机交给他,通过完成一次对视来发现其真实的自我。 想到这,又忽然觉得结尾真得是个很美好的注脚,这不就是他此时能拍下的一切吗?
周洪波导演系统访谈的功课性观看计划完成的第十七部作品,也是导演自从事纪录片创作以来最伟大的一部作品。这部纪录片,不只关于极具个性与音乐天赋的音乐家汪立三与同样执着、认真而音乐才华横溢的音**士张奕明穿越时空的相遇相知与互动交流,也同样借由个人日记、访谈录音、音乐与绘画作品、亲友访谈等多种材料与研究方式,呈现出纪录影像化的人物研究与人物生命史“打捞”所能达到的最为丰富的向度。动荡年代里的艺术家创造力在受尽磨难与**下的不屈生长,跟平静当下留美博士借由博士**研究展开的多地探访与设身处地的体味、共情,足可构成每一位观众与片中人物隔空交流的多重协奏曲,恰似片中“降B音”的自然声响,余音绕梁,**难息。
《空白祭》竟然几度有些泪目,果然音乐是伟大的艺术是相通的,而这一切都是苦难的**和**的苦难 ,人在其中浮浮沉沉。还提到了去过的,就也算是熟悉的地方了,哈尔滨师范大学的音乐学院,我们还听过他们现在的老师唱歌,还有同样的松花江畔的风景。
导演说人是历史的人质。连创作者都不知道该从什么立场来“评价”历史,我又为何这么纠结呢?或许历史本身就是迷雾,向来没有几个人能看清吧。或许当作者把“大师”背后,作为真实的人的一面拍出来,就是我们对历史最好的态度。
镜头中只露一面的汪立三老师似乎显得有些可怖,他神情漠然的抓住张奕明的手然后**一拍,但听着看着张奕明弹钢琴又安静下来,天才和疯子在某种程度上好像在个体内兼容了,从抨击冼星海**在只有二人转的黑土地上,创作者收到了极大的**和限制,就像镜头下任风推着走的塑料袋、任人抽打的陀螺一样,从一个赤胆忠心的、纯粹的人最终变为一个无法说话,头发凌乱不堪的怪人,怎能不为之感叹。张奕明给老外弹钢琴哪段为什么不给老外镜头捕捉他的反应,种种遗憾吧。ps:在现场见到了汪立三老师的女儿汪多多,只是祝导演放映顺利,平淡通透,薛彦莉老师不停的鞠躬感谢导演拍了空白祭,知音难觅但也应该为这样的观众感到自豪!周导说,我们在拥有汪立三这样伟大的音乐家时没什么反应等失去了还没什么意识,这种无意识是很可怕的。
乍看有点散漫的叙事,并非着力描绘汪立三先生,实则突出的是张奕明老师不断“寻找”的过程。在此基础上,通过搜集到的**侧面,使汪立三这个近现代音乐史上被刻意忽略的作曲家逐渐丰满起来。我们会惊讶于汪立三在其**非同一般的创作才能,也会对这位孤高作曲家所受的苦难感到同情:那些伤痛不仅停留在某一代人身上,也如涓涓细流般流淌在后代人的心间。片尾女儿的陈述十分豁达,是一份给观众、给汪立三本人的礼物。希望能再有机会看到此片。
这部纪录片属于越看越***类型,大家一定要看到最后!!
好难得,从来没听过名字的音乐家,被一个八零后的钢琴家莫名喜欢后准备博士**时开始了对他的寻访之旅。让人感慨的不只是一个天才坚持自我斗争与无奈更是一个**对人的泯灭的悲哀。可以用震撼来形容了
汪立三在片中的五种作品:音乐,水墨画,日记,录音,女儿。部分段落拍得很有哲学意蕴。值得二刷三刷